2016社企爆米花-社企與社區創意活動
|
【社企翻城市:ㄒㄧㄚˇㄎㄨ創業營】2016年4月23/24日
首先很感謝參與本次活動的珍珠社區及各位遠道而來的講師讓大家對社會企業有了更多了解,也聽了許多的案例分享: 輔仁大學企業管理學系李禮孟教授的社會企業的定義 珍珠社區發展協會經理 張智雄經理的社區導覽 臺北藝術大學藝樹行政與管理研究所 于國華教授的商業模式圖得安關懷協會 李建清 執行長 的社會企業分享 復興國中少年劇團 戲劇表演老師 林國峰老師 的口語表達 佛光大學副教務長與珍珠社區理事長 的講評 甘樂文創〈甘樂誌〉主編 白騏瑋 甘樂文創分享 也非常感謝各位學員的熱情參與~ 這次也是我們社團第一次舉辦的營隊活動 有許多活動的設計做的還不夠完整跟精緻,謝謝大家的包容,因此活動結束時的回饋也是我們會非常重視及檢討的部分,如果還有心得或建議想跟我們分享也歡迎私訊我們粉絲專業 期待著這個活動可以持續下去,也做得越來越好! 相信經過這次課程的安排,我們彼此都對創業的思考有了一些的雛形,也透過許多需要討論及合作的部分訓練了團隊溝通及上台發表的技巧 未來我社團也會陸續舉辦類似的社區參訪、田野調查等活動 也會再將活動訊息及報名相關資訊放在紛絲團 |
2. NI月系列講座
【為什麼社企那麼難?—談台灣環境限制】► 黑暗對話 | 謝邦俊董事長分享
「社會企業沒有比一般企業來的誠實、或具有道德性。社會企業也沒有辦法解決一切的問題,它具有一定的限縮,也有很多事情是它做不到的。」被譽為「黑社會老大」的謝董事長說著這句話,格外霸氣。
從「黑暗」與「對話」談起台灣在地化的創新,他指出社會企業的概念是一種制度的創新,而非特定的組織型態。而社會企業的出現,正是因為政府失能、企業失信、非營利組織失靈;正當社會千瘡百孔之時,公民覺醒遍地開花,而應生此解決之道。
身為社企界首屈一指的前輩,他點出社會企業比起一般創業格外艱難的部分,在於:政府對KPI績效的追求、還有多元思維的混亂。無論從管理面(重視經營行銷)、社會科學面(重視結構性問題)、或法律面(重視定義與立法)來切入社會企業,只要以同理出發,「參與」並「盡力而為」,都是創新與改變。
同時,他與我們分享他所參與經營的三個組織面臨的不同困境:「黑暗對話」須加強知識深度的挖深,才能讓體驗式學習更有意義;「多扶接送」掉入政府陷阱,必須和擁有大量資源的政府搶生意;2015新創立的行銷整合平台「社企一起幫」則面臨惡劣消費環境的威脅。
分享最後,他提出了社會企業的「傳承」也出現問題:如果創辦人不見了,那這個社企還會在嗎?因此,他鼓吹「師生聯合創業」,把擁有經驗的學者帶入實作領域,與體力熱情充沛的年輕人共創未來。謝董事長的獨到見解,配合實務經驗分享,讓我們真實了解社企的限制,卻也擴大了我們對於社會企業的想像!
► 人生百味 | 共同創辦人朱冠蓁分享
「弱勢不是弱,而是這個社會讓人不夠強。」
以「往下之網」作為分享的主軸,剛勇與我們分享人生百味與弱勢之間的故事。
從318太陽花運動到現今,從三個夥伴到不同專才的人紛紛加入,他們一起經歷了「把回收拿給阿公阿嬤」、「石頭湯計畫」、到現在的「人生柑仔店:翻轉『街賣』形象計畫」。每一項計畫的背後,都是一個艱難的故事。他們從技術背景出發想要做一些小小的社會實踐,卻慢慢理解到「結構好大我們好怕」,而逐漸加入社會學觀察與田野調查的多元聲音,一步一步去接近、了解、嘗試解決他們看見的問題。
剛勇與我們探討了很多實務面的問題,諸如:弱勢真的需要代言人嗎?除了同情之外,慈善還有其他可能嗎?「當一個人願意付出,有人願意真誠的收下,這樣的情感經驗才是完整的。」以此為街賣的精神,他們以在地優質選品,結合社會議題,試圖翻轉街賣的形象。
剛勇也時刻在問自己:真的可以用商業模式解決社會問題嗎?而螢幕前的你,願不願意去相信,如果人們彼此互相支援,不同的社企夥伴合作,那麼社會就會變得更好,社會安全網就會接住更多的往下墜落的人呢?但人生百味依然持續在做,正如剛勇最中肯的一句話:「當你全心全意想要做一件事的時候,全世界都會塞滿你的待辦事項!」
【共享經濟咖啡館— 空間、資產、點子一定要有主人嗎?】► 玖樓
「我們不敢說為居住正義的問題提出什麼解決方案,玖樓只是為都市生活的困境,提供一種替代的解決方式。」
台灣的空屋率高達19%,我們卻常看到年輕人努力工作卻因高額的房租,苦無適合的居住環境;而短期在台灣的外國人,也不易找到提供短期住宿的空間。
從現實層面高昂的租金問題和硬體面的居住環境出發,玖樓一步步直搗現今都市住居的核心問題:「人際間的冷漠」,期能透過這項共同居住的實驗,重新建立人與人的互動。除了打破不同文化間的藩籬,也期能透過打造青銀共居的共同住宅,讓子女不在身邊的銀髮族和在異地工作的青年彼此找到寄託,突破世代的隔閡。今天玖樓的經營堅持「一半原則」:男女各半、外國人台灣人各半、學生上班族各半……,保持空間中異質性和多元性,激盪更多發展的可能。
然而,玖樓的運作也遭遇種種挑戰,其中最嚴重的莫過於文化的磨合。外國人維持在國外的居住習慣而造成房客以及鄰居的困擾;同樣地,鄰人提出的抗議和限制也使外國人在台的居住經驗蒙上陰影。由此凸顯出共同居住的最大難題:「如何住在一起,但也保持舒服的距離」,這條讓彼此都感到舒適的疆界究竟該怎麼畫,玖樓也不斷在嘗試和尋找答案。
-------------------------------------------------
► 空屋筆記
〝Freegan〞是楊宗翰先生總故事的核心理念,在國外交換時常看到,超市、大賣場的垃圾桶看到一整隻雞、或是差兩天過期的牛奶,這些食物只是不能賣,不代表不能吃,基本上都是完好無缺,我們所花的每一毛錢,幾乎都在傷害地球,剝削員工、剝削環境、剝削動物,然而,又同時看到,有很多空閒的物資,沒有被利用,Freegan就是盡可能的不破壞生活中的環境。
與Freegan環環相扣的「禮物經濟」,有別於共享經濟的概念,共享是將現有的資源與別人分享共同使用,而禮物經濟亦是無條件地把東西送出去,像是宗翰回台灣所創立的「免費商店」,把用不到的東西當成禮物送給別人,你也可以帶走所需的禮物,嘗試跳脫金錢交易,沒有階級及弱勢之分,由參與者共同支持,希望能用更少的資源過更好的生活,讓禮物發揮最大的價值。
除了免費商店之外,宗翰甚至邀請外國的沙發客來上課,到偏鄉的學校分享,學校和外國觀光客都得到與眾不同的體驗,還有舉辦白吃的野餐以及剩食餐廳,比起拿別人的禮物,更開心的是看見自己的東西被拿走,這些都是推廣禮物經濟所辦的活動。
-------------------------------------------------
► 愛物資
「愛物資」是一個透過電商模式,媒合社福機構的物資需求的線上物資平台。希望創造捐物者與社福機構、甚至是機構彼此之間更多連結,產生更多合作的機會,並延續物資的價值。
iGoods的誕生,最初是為了解決物資捐贈最大的問題:捐錯物品和捐太多。透過建置的物資平台,模擬一般電子商務平台的服務,改善捐贈服務的流程;讓每次募資案的目的與原因更可信而清楚,讓募款的狀況可以透明化的被檢視與確認,即時反應狀況,管控募資時間與物資數量。
而這樣的模式,是如何營運與獲利模式呢?iGoods的資金來源,30%來自運費,其餘來自大型捐物專案(大量處理捐贈)、企業合作(辦理活動時的剩餘物資處理)。沒有倉儲,因此善用捐贈者的實體空間。沒有物流,因此用搭便車的方式,與企業合作並執行企業的企業社會責任。
iGoods不追求快速方便,而是「精準的管理」;不追求捐最多,而是捐的正確;不會鼓勵大家捐東西,而是希望大家理解為什麼要捐、捐給的對象為什麼需要。捐東西並不是想像中的簡單,捐物不是純粹捐,而是思考為什麼捐,更友善而珍惜的延續物資的故事,循環分享的價值。
【想得美,社企!】- 社會企業的反思與展望► 臺大社會系| 陳東升老師分享
「社會企業有比非營利組織或是企業社會責任更能解決社會問題嗎?」
「不一定。」
面對這個問題,東升老師從歷史進程開始說起,首先回顧臺灣社企的三種模式:一是企業社會責任或轉型,是社會壓力下對於利益最大化的修正;二是非營利組織為了擺脫對政府的依賴與被控制以及捐款的不穩定性,而走入市場、取得自主性;三則是社企家所新創。其中,社會企業的角色是補強與減緩社會問題,避免惡化,而非強而有力地解決政府該面對的問題。
談起社會企業的創立,相對於管理學「先存活、找出商業模式、先追求損益平衡再實現社會目標」的觀點,社會學背景的東升深切提醒大家:要記得初衷。「營利不能變成目的而是工具,要找到心中真正重視的價值並堅持實踐社會目的。」這樣的實踐並不是不重視生存,而是放長遠來看,不要抱持著快速成就目標的心態去創社會企業。「因為如果這個社會目的是無論如何都必須做的,那麼商業模式並不是那麼重要,沒有重要到阻擋你去創一個社會企業。」老師溫柔的話語迴盪耳邊,對於所有想要投身社會創新創業的人來說,像是一劑強心針,鼓勵著大家去堅持心中那最重要的核心價值。
演講中,他也提及:目的與工具,是我們檢視社會企業的方式。公共利益邏輯與市場邏輯像是光譜一樣,並非全然的衝突,是可以聯結且並存的。最後,以培養人才為己任的東升,告訴大家自己藉由推廣社會企業,讓年輕人勇敢去克服困難並創造新模式與新價值,並以台中好伴工作室為例,讓大家了解社會創新工作如何發揮其影響力!
-----------------------------------------------------------------
► 好食機| 共同創辦人謝昇佑分享
講座的開始,昇佑挑戰大家對於社會企業定義,提問「如果一家企業把盈餘全部捐出算是社會企業嗎?」其中一位聽眾的回答:「不是,因為企業的運作本身可能就在創造社會問題。」
那「謝老闆的社會企業定義」是什麼呢?答案是從過程而非結果去檢視社會企業。消極來說,是企業經營過程中避免社會團結的破壞;積極來說則是透過企業經營創造更大的社會團結。
他認為,社會企業是對於資本主義與NGO及NPO的修正:把商業從資本主義的模式中解放出來,將商業活動(交換行為)至於社會團結的價值底下;亦解放了NGO與NPO達成目標與價值的手段,從被動解決經濟活動創造的社會問題,到介入經濟活動從開端避免問題的產生。
有實務經驗的謝老闆也不吝分享他的執行公式:「確認求解範圍、找尋最佳解、嘗試擴大求解範圍」。他強調不能只看見結構的惡,社會企業的挑戰在於「找到替代項」,因為現在的體制會存在可能因為功能強大、大到人會順服而難以撼動。以產銷體制為例,這樣的市場機制以他目前的能力可能無法改變整個產業鏈,但是他能夠嘗試開一條路給目前最弱勢的小農。
講座的最後,謝老闆描繪著自己理想社會的樣子:小生產者與大企業共生合作而非對立存在。因為小生產者的優勢在於創新,是從0到1的過程;而大企業的優勢在於穩定,能夠從1到N,這是社會團結的雙贏局面。
「社會企業必須挑戰社會結構、破壞與重建社會秩序。這就是『創新』的意義:不只是產品創新,而是『業態創新』。期待社會企業讓業態中的所有人形成更公平互惠的關係,組織新的社會關係。」社會企業的輪廓,構築在整個結構問題、市場機制、和人與人之間的社會團結之上,在謝老闆的口中,很真實地被呈現在我們面前,讓我們看見「創新」的方向,也看見更多理想的社會樣貌!
「社會企業沒有比一般企業來的誠實、或具有道德性。社會企業也沒有辦法解決一切的問題,它具有一定的限縮,也有很多事情是它做不到的。」被譽為「黑社會老大」的謝董事長說著這句話,格外霸氣。
從「黑暗」與「對話」談起台灣在地化的創新,他指出社會企業的概念是一種制度的創新,而非特定的組織型態。而社會企業的出現,正是因為政府失能、企業失信、非營利組織失靈;正當社會千瘡百孔之時,公民覺醒遍地開花,而應生此解決之道。
身為社企界首屈一指的前輩,他點出社會企業比起一般創業格外艱難的部分,在於:政府對KPI績效的追求、還有多元思維的混亂。無論從管理面(重視經營行銷)、社會科學面(重視結構性問題)、或法律面(重視定義與立法)來切入社會企業,只要以同理出發,「參與」並「盡力而為」,都是創新與改變。
同時,他與我們分享他所參與經營的三個組織面臨的不同困境:「黑暗對話」須加強知識深度的挖深,才能讓體驗式學習更有意義;「多扶接送」掉入政府陷阱,必須和擁有大量資源的政府搶生意;2015新創立的行銷整合平台「社企一起幫」則面臨惡劣消費環境的威脅。
分享最後,他提出了社會企業的「傳承」也出現問題:如果創辦人不見了,那這個社企還會在嗎?因此,他鼓吹「師生聯合創業」,把擁有經驗的學者帶入實作領域,與體力熱情充沛的年輕人共創未來。謝董事長的獨到見解,配合實務經驗分享,讓我們真實了解社企的限制,卻也擴大了我們對於社會企業的想像!
► 人生百味 | 共同創辦人朱冠蓁分享
「弱勢不是弱,而是這個社會讓人不夠強。」
以「往下之網」作為分享的主軸,剛勇與我們分享人生百味與弱勢之間的故事。
從318太陽花運動到現今,從三個夥伴到不同專才的人紛紛加入,他們一起經歷了「把回收拿給阿公阿嬤」、「石頭湯計畫」、到現在的「人生柑仔店:翻轉『街賣』形象計畫」。每一項計畫的背後,都是一個艱難的故事。他們從技術背景出發想要做一些小小的社會實踐,卻慢慢理解到「結構好大我們好怕」,而逐漸加入社會學觀察與田野調查的多元聲音,一步一步去接近、了解、嘗試解決他們看見的問題。
剛勇與我們探討了很多實務面的問題,諸如:弱勢真的需要代言人嗎?除了同情之外,慈善還有其他可能嗎?「當一個人願意付出,有人願意真誠的收下,這樣的情感經驗才是完整的。」以此為街賣的精神,他們以在地優質選品,結合社會議題,試圖翻轉街賣的形象。
剛勇也時刻在問自己:真的可以用商業模式解決社會問題嗎?而螢幕前的你,願不願意去相信,如果人們彼此互相支援,不同的社企夥伴合作,那麼社會就會變得更好,社會安全網就會接住更多的往下墜落的人呢?但人生百味依然持續在做,正如剛勇最中肯的一句話:「當你全心全意想要做一件事的時候,全世界都會塞滿你的待辦事項!」
【共享經濟咖啡館— 空間、資產、點子一定要有主人嗎?】► 玖樓
「我們不敢說為居住正義的問題提出什麼解決方案,玖樓只是為都市生活的困境,提供一種替代的解決方式。」
台灣的空屋率高達19%,我們卻常看到年輕人努力工作卻因高額的房租,苦無適合的居住環境;而短期在台灣的外國人,也不易找到提供短期住宿的空間。
從現實層面高昂的租金問題和硬體面的居住環境出發,玖樓一步步直搗現今都市住居的核心問題:「人際間的冷漠」,期能透過這項共同居住的實驗,重新建立人與人的互動。除了打破不同文化間的藩籬,也期能透過打造青銀共居的共同住宅,讓子女不在身邊的銀髮族和在異地工作的青年彼此找到寄託,突破世代的隔閡。今天玖樓的經營堅持「一半原則」:男女各半、外國人台灣人各半、學生上班族各半……,保持空間中異質性和多元性,激盪更多發展的可能。
然而,玖樓的運作也遭遇種種挑戰,其中最嚴重的莫過於文化的磨合。外國人維持在國外的居住習慣而造成房客以及鄰居的困擾;同樣地,鄰人提出的抗議和限制也使外國人在台的居住經驗蒙上陰影。由此凸顯出共同居住的最大難題:「如何住在一起,但也保持舒服的距離」,這條讓彼此都感到舒適的疆界究竟該怎麼畫,玖樓也不斷在嘗試和尋找答案。
-------------------------------------------------
► 空屋筆記
〝Freegan〞是楊宗翰先生總故事的核心理念,在國外交換時常看到,超市、大賣場的垃圾桶看到一整隻雞、或是差兩天過期的牛奶,這些食物只是不能賣,不代表不能吃,基本上都是完好無缺,我們所花的每一毛錢,幾乎都在傷害地球,剝削員工、剝削環境、剝削動物,然而,又同時看到,有很多空閒的物資,沒有被利用,Freegan就是盡可能的不破壞生活中的環境。
與Freegan環環相扣的「禮物經濟」,有別於共享經濟的概念,共享是將現有的資源與別人分享共同使用,而禮物經濟亦是無條件地把東西送出去,像是宗翰回台灣所創立的「免費商店」,把用不到的東西當成禮物送給別人,你也可以帶走所需的禮物,嘗試跳脫金錢交易,沒有階級及弱勢之分,由參與者共同支持,希望能用更少的資源過更好的生活,讓禮物發揮最大的價值。
除了免費商店之外,宗翰甚至邀請外國的沙發客來上課,到偏鄉的學校分享,學校和外國觀光客都得到與眾不同的體驗,還有舉辦白吃的野餐以及剩食餐廳,比起拿別人的禮物,更開心的是看見自己的東西被拿走,這些都是推廣禮物經濟所辦的活動。
-------------------------------------------------
► 愛物資
「愛物資」是一個透過電商模式,媒合社福機構的物資需求的線上物資平台。希望創造捐物者與社福機構、甚至是機構彼此之間更多連結,產生更多合作的機會,並延續物資的價值。
iGoods的誕生,最初是為了解決物資捐贈最大的問題:捐錯物品和捐太多。透過建置的物資平台,模擬一般電子商務平台的服務,改善捐贈服務的流程;讓每次募資案的目的與原因更可信而清楚,讓募款的狀況可以透明化的被檢視與確認,即時反應狀況,管控募資時間與物資數量。
而這樣的模式,是如何營運與獲利模式呢?iGoods的資金來源,30%來自運費,其餘來自大型捐物專案(大量處理捐贈)、企業合作(辦理活動時的剩餘物資處理)。沒有倉儲,因此善用捐贈者的實體空間。沒有物流,因此用搭便車的方式,與企業合作並執行企業的企業社會責任。
iGoods不追求快速方便,而是「精準的管理」;不追求捐最多,而是捐的正確;不會鼓勵大家捐東西,而是希望大家理解為什麼要捐、捐給的對象為什麼需要。捐東西並不是想像中的簡單,捐物不是純粹捐,而是思考為什麼捐,更友善而珍惜的延續物資的故事,循環分享的價值。
【想得美,社企!】- 社會企業的反思與展望► 臺大社會系| 陳東升老師分享
「社會企業有比非營利組織或是企業社會責任更能解決社會問題嗎?」
「不一定。」
面對這個問題,東升老師從歷史進程開始說起,首先回顧臺灣社企的三種模式:一是企業社會責任或轉型,是社會壓力下對於利益最大化的修正;二是非營利組織為了擺脫對政府的依賴與被控制以及捐款的不穩定性,而走入市場、取得自主性;三則是社企家所新創。其中,社會企業的角色是補強與減緩社會問題,避免惡化,而非強而有力地解決政府該面對的問題。
談起社會企業的創立,相對於管理學「先存活、找出商業模式、先追求損益平衡再實現社會目標」的觀點,社會學背景的東升深切提醒大家:要記得初衷。「營利不能變成目的而是工具,要找到心中真正重視的價值並堅持實踐社會目的。」這樣的實踐並不是不重視生存,而是放長遠來看,不要抱持著快速成就目標的心態去創社會企業。「因為如果這個社會目的是無論如何都必須做的,那麼商業模式並不是那麼重要,沒有重要到阻擋你去創一個社會企業。」老師溫柔的話語迴盪耳邊,對於所有想要投身社會創新創業的人來說,像是一劑強心針,鼓勵著大家去堅持心中那最重要的核心價值。
演講中,他也提及:目的與工具,是我們檢視社會企業的方式。公共利益邏輯與市場邏輯像是光譜一樣,並非全然的衝突,是可以聯結且並存的。最後,以培養人才為己任的東升,告訴大家自己藉由推廣社會企業,讓年輕人勇敢去克服困難並創造新模式與新價值,並以台中好伴工作室為例,讓大家了解社會創新工作如何發揮其影響力!
-----------------------------------------------------------------
► 好食機| 共同創辦人謝昇佑分享
講座的開始,昇佑挑戰大家對於社會企業定義,提問「如果一家企業把盈餘全部捐出算是社會企業嗎?」其中一位聽眾的回答:「不是,因為企業的運作本身可能就在創造社會問題。」
那「謝老闆的社會企業定義」是什麼呢?答案是從過程而非結果去檢視社會企業。消極來說,是企業經營過程中避免社會團結的破壞;積極來說則是透過企業經營創造更大的社會團結。
他認為,社會企業是對於資本主義與NGO及NPO的修正:把商業從資本主義的模式中解放出來,將商業活動(交換行為)至於社會團結的價值底下;亦解放了NGO與NPO達成目標與價值的手段,從被動解決經濟活動創造的社會問題,到介入經濟活動從開端避免問題的產生。
有實務經驗的謝老闆也不吝分享他的執行公式:「確認求解範圍、找尋最佳解、嘗試擴大求解範圍」。他強調不能只看見結構的惡,社會企業的挑戰在於「找到替代項」,因為現在的體制會存在可能因為功能強大、大到人會順服而難以撼動。以產銷體制為例,這樣的市場機制以他目前的能力可能無法改變整個產業鏈,但是他能夠嘗試開一條路給目前最弱勢的小農。
講座的最後,謝老闆描繪著自己理想社會的樣子:小生產者與大企業共生合作而非對立存在。因為小生產者的優勢在於創新,是從0到1的過程;而大企業的優勢在於穩定,能夠從1到N,這是社會團結的雙贏局面。
「社會企業必須挑戰社會結構、破壞與重建社會秩序。這就是『創新』的意義:不只是產品創新,而是『業態創新』。期待社會企業讓業態中的所有人形成更公平互惠的關係,組織新的社會關係。」社會企業的輪廓,構築在整個結構問題、市場機制、和人與人之間的社會團結之上,在謝老闆的口中,很真實地被呈現在我們面前,讓我們看見「創新」的方向,也看見更多理想的社會樣貌!
3. BE THE CHANGE中學生 X 改變 X 社企 @台東
4. 旮阮逗陣遊東山
5. PACE 藝術社區培力計畫
當代都市生活繁忙,科技智慧生活使得現代的孩子越來越少時間與家長相處,形成家庭教育熱烈議題。而現下升學制度,讓孩子們的學習過程中,大多充滿著學理補習,反而忽略了生活知能。我們藉由藝術美感的手法,讓孩子在生活中充
滿觀察,活躍的思想。也期望藉由藝術及攝影美學的課程結合生活層面,增進親子關係,提供跨領域的學習體驗。
而本計劃實驗基地為新北市瑞濱國小,學校位於濱海只有三百公尺的距離,旁有原住民阿美族聚居的阿美家園社區,同時也是深澳漁港孩子們的教育據點。
瑞濱國小全校弱勢學童占六成以上,居民面對經濟壓力、學童教育等社區發展之困境,極需要外界伸出援手投以關注。 因此,本團隊與長期於瑞濱國小服務的台藝大國際紅豆社合作,希望透過藝術創新教育模式,帶給社區孩子不一樣的視野。並邀請對在地人文、藝術活動相關之社會大眾,一同參與這個匯集原住民風情及東北角海岸風貌的在地小旅行。
種下珍貴的自然寶藏 姚玟
今天活動主要是負責側拍,印象最為深刻的是討論學習單和後續的實際外拍。討論要在校園內哪裡種樹的時候,可以發現小朋友們對於自己的校園環境非常熟悉。後續的外拍也可以發現,手機攝影真的是這個世代裡大家再熟悉不過的事了!家
長們拿起手機照相每個人都非常有架勢,也會自己構思要小朋友拍出怎樣的感覺, 小朋友們也幾乎不畏懼鏡頭,甚至有人非常有網美潛能。(後來時間到了還不想結束)在校園的側拍走動,小朋友們擁有菜園、蝴蝶、美麗的大象溜滑梯、走出
去就是一片海,如果可以真的自己親手在那些位置上種樹的話,那他們可能又可以擁有一片森林了。
親子攝影課程初體驗 吳倩
這是第一次來到瑞濱國小教學,也是第一次實際操作這樣特別的教學方式,一開始心情非常忐忑不安。我負責的部分是成人的創意手機攝影課程,教案的設計方向是想讓大家能用輕鬆快樂的心情來了解一些基礎的攝影原理以及常用的構圖
技巧,而後半段的課程則是希望能啟發大家的創意思考及攝影眼的培養。課程中及實地操作的過程,看到學員們的轉變,對攝影的好奇、勇於嘗試、創意發想等,都令我感動不已。攝影不但能增加彼此的互動,還能為孩子珍貴的童年留下更美的回憶!
藝術帶動校園綠化思考 謝思盈
在活動中,大朋友小朋友共同一起完成了美麗的環保樹,思考了如何運用再生材料,創造出自己理想的樹木。同時,大人和孩子討論校園哪裡還可以透過種樹,促成更多綠色風景,未來可以進行綠化行動。有孩子發現,原來每天都在經過的校園一角,竟然有很臭的垃圾。有孩子覺得操場好熱呀,應該可以種更多榕樹可以在樹蔭下乘涼。這些觀察都是以往孩子與家長都不曾發現過的,透過藝術的方式,帶動親子開啟話題,並且深入思考環境議題。在戶外實作時,大家共同完成創意攝影,記錄下想要種樹的地點,每張笑臉都照耀了燦爛的午後。
滿觀察,活躍的思想。也期望藉由藝術及攝影美學的課程結合生活層面,增進親子關係,提供跨領域的學習體驗。
而本計劃實驗基地為新北市瑞濱國小,學校位於濱海只有三百公尺的距離,旁有原住民阿美族聚居的阿美家園社區,同時也是深澳漁港孩子們的教育據點。
瑞濱國小全校弱勢學童占六成以上,居民面對經濟壓力、學童教育等社區發展之困境,極需要外界伸出援手投以關注。 因此,本團隊與長期於瑞濱國小服務的台藝大國際紅豆社合作,希望透過藝術創新教育模式,帶給社區孩子不一樣的視野。並邀請對在地人文、藝術活動相關之社會大眾,一同參與這個匯集原住民風情及東北角海岸風貌的在地小旅行。
種下珍貴的自然寶藏 姚玟
今天活動主要是負責側拍,印象最為深刻的是討論學習單和後續的實際外拍。討論要在校園內哪裡種樹的時候,可以發現小朋友們對於自己的校園環境非常熟悉。後續的外拍也可以發現,手機攝影真的是這個世代裡大家再熟悉不過的事了!家
長們拿起手機照相每個人都非常有架勢,也會自己構思要小朋友拍出怎樣的感覺, 小朋友們也幾乎不畏懼鏡頭,甚至有人非常有網美潛能。(後來時間到了還不想結束)在校園的側拍走動,小朋友們擁有菜園、蝴蝶、美麗的大象溜滑梯、走出
去就是一片海,如果可以真的自己親手在那些位置上種樹的話,那他們可能又可以擁有一片森林了。
親子攝影課程初體驗 吳倩
這是第一次來到瑞濱國小教學,也是第一次實際操作這樣特別的教學方式,一開始心情非常忐忑不安。我負責的部分是成人的創意手機攝影課程,教案的設計方向是想讓大家能用輕鬆快樂的心情來了解一些基礎的攝影原理以及常用的構圖
技巧,而後半段的課程則是希望能啟發大家的創意思考及攝影眼的培養。課程中及實地操作的過程,看到學員們的轉變,對攝影的好奇、勇於嘗試、創意發想等,都令我感動不已。攝影不但能增加彼此的互動,還能為孩子珍貴的童年留下更美的回憶!
藝術帶動校園綠化思考 謝思盈
在活動中,大朋友小朋友共同一起完成了美麗的環保樹,思考了如何運用再生材料,創造出自己理想的樹木。同時,大人和孩子討論校園哪裡還可以透過種樹,促成更多綠色風景,未來可以進行綠化行動。有孩子發現,原來每天都在經過的校園一角,竟然有很臭的垃圾。有孩子覺得操場好熱呀,應該可以種更多榕樹可以在樹蔭下乘涼。這些觀察都是以往孩子與家長都不曾發現過的,透過藝術的方式,帶動親子開啟話題,並且深入思考環境議題。在戶外實作時,大家共同完成創意攝影,記錄下想要種樹的地點,每張笑臉都照耀了燦爛的午後。
6. 免費商店 X 食物革命日用「最簡單」顛覆「最複雜」 -EcoDesign Lab 團隊
近年來,越來越多團隊在台南興起,將社會創新的力量焦距在社會議題之上,以不同以往的作法,試著解決社會上陳跡惡習。而EcoDesign Lab 便是這樣的一個由北中南各地學生組成的實習團隊。 這次所舉辦的活動便是考慮到「資源浪費」與「健康飲食」的議題,而發起的「好伴旅物」。總召方藝芝提到,「好伴旅物」活動主題來自於旅行,我們的生活中有各式各樣不同的旅行樣態,一個週末的放鬆旅行、長時間的離開家到另一個城市的旅行,旅行變成了我們生活的一部份,但是總是有太多制式化的旅行模式,「好伴旅物」想分享給大家的想法是在各種旅行之中仍要細細體會生活的態度,所以「好伴旅物」結合了「好旅物・免費商店」與「好伴旅・好食物」食物革命日兩項活動,讓旅行的好心情帶著人們來思考,找到自己與這個地球可以共存的友善旅程。 活動當天雨稀微,燈亮晃,但店內西洋搖滾,如同這老屋裡EcoDesign Lab 的熱情,一場革命的派對序幕才揭。 緩緩的走吧,如旅人,走進二手物的故事裡、走進別的人生裡 資源分配極端不平衡的時代,我們很幸運地擁有了世界上成以上的物資,於是物品的汰換代謝加速,人們變得很難不揮霍手中所有,卻將原本的資源報廢成垃 圾,因為「擁有」所以「不珍惜」。 於是有了「免費商店」這個概念,為了讓二手物的需求被看見,讓人們開始以謙卑的心態對待物品,因為當人們只有物的使用權,而非擁有權時,我們便不再是主人,而是過客;不是使用物品,而是與之相處。而每個物品匆匆伴過我們的想法,也是這次活動所強調的「旅物」。 「留下你想分享的,帶走你需要的」是EcoDesign Lab 舉辦這次活動的宗旨,也是免費商店的核心價值。特別的是他們邀請了每個人為自己的二手物寫下了曾經的「旅程」,讓這段故事成了兩個陌生人的交集,在分享與需求之間相遇。 免費商店活動現場 不必計較價格,因為重要的是價值,一直都是 這次活動邀請到手艸生活的老闆Hugo 分享。在手艸生活裡,每道菜的後面都有一段故事、一份理念;每個節氣也都有其對應的食材,Hugo 用現代的手藝打破了人們對漢方既定不好吃的印象,人與自然竟然成了協調的伴侶。而Hugo 以「以物換餐」的方式,將當令食材搭配藥膳,帶中藥走入生活。 以物換餐,Hugo 看見了每個人心中物品的「價值」,而不是「價格」。一張手繪明信片、一袋米、一張馬友友CD、一瓶啤酒,都可以換到老闆針對節氣調配的一菜一飯一湯,甚至用交換得來的食材,融入下一道菜中;用交換得來的物品,裝飾自家的店面。我看見手艸生活是與顧客共創他們的價值 手艸生活「赤誠相待」演講現場 「裸」滋味的美 食物被化學添加物層層包裹並不可怕,可怕的是我們習以為常。 這次食物革命日的活動邀請到吾集設計的兩位廚師,使用在地環保食材西瓜綿和與台江國家公園合作生產的虱目魚,透過烹飪教室的形式,讓學員們親自料理自己平常所吃的食材,拉近與食物之間的距離,創造更健康美好的飲食態度,去發現少了多餘的手續和加工,食物或許不再精緻,卻簡單得平易近人。 食物革命日烹飪教室現場 為期兩天的活動結束,我們發現越來越多人重視這樣的議題,甚至給予協助和參與,有的父母也帶著小孩來培養他們的價值觀。從社創開始、從年輕的一代開始,隨著這種潮流,讓我們從新思考、建立自己與這個社會的「關係」。 7.工學里共善了沒?—你我社區大家
8. 哩賀!!台南!!咱們來抱怨
活動核銷申請資訊
|
2016社企爆米花-結案申請訊息0830.pdf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