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C100社會創新實踐家
  • 首頁
  • 2023
    • 2023遴選辦法
    • 2023最新消息
    • 2020育成課程
  • 活動照片
    • 2021
    • 2020
    • 2019
    • 2018
    • 2017
    • 2016
    • 2015
    • 2014
    • 2013
  • 歷屆優勝團隊
    • 2021
    • 2020
    • 2019
    • 2018
    • 2017
    • 2016
    • 2015
    • 2014
  • 媒體報導
  • 歷屆資料
    • 2021 >
      • 2021遴選辦法
      • 2021 複選團隊
    • 2020
  • 社企爆米花
    • 2016入選計畫

【社會創業競賽隊伍拜訪宜蘭 探索在地創業成功經驗 】

3/29/2018

1 評論

 
​【蔡昀容/宜蘭縣報導】社會創業成功的關鍵是什麼?「2018 TiC100社會創業競賽」於三月十七日舉辦工作坊,帶著七十七位入圍複賽的學員拜訪宜蘭深溝村及舊城,向在地深耕多年的社會創業者取經。除了分享實務經驗,也安排活動體驗,讓學員在感受地方脈動、觀察創業者如何與地方互動之餘,也能和其他參賽隊伍交流。

有什麼就炒什麼!端上一道即興在地料

​台灣社會企業創新創業學會理事長胡哲生在工作坊上說道,社會創業必須實地走入地方和社區,運用現有條件進行產出,讓社會需求和社會資源得以順暢互補。創業人從中取得合理獲利,並藉由創業改變自己、土地、在地人及消費者,進而創造社會價值及影響力。
 
胡哲生強調,創業人要有「即興創作」的能力,懂得運用地方既有資源和條件解決問題。就像在家做飯的道理一樣,人們往往運用冰箱現有的材料,就能搭配炒成一桌菜。若想等萬事俱備才動身,就如同被食譜限制一般,少了一、兩樣食材,就煮不了菜了。
圖片

台灣社企學會理事長胡哲生十分強調創業人到地方時的「即興創作」能力。

​「有人會質疑,你在炒什麼?這不像一道菜。」胡哲生說,這將考驗創業人因地制宜的調整彈性、智慧和自信心,「就把菜炒出來!什麼都不像,但這就是你的菜。」只要好吃,就是一道好菜。
 
若一昧引進外頭的資源和技術,硬套用在特定土地上,致使方法和土地是分割的,「這樣反而會傷害在地的資源,也傷害自己投資的熱情。」社會創業要和土地及地方社群網絡緊密結合,開發他們的潛力,這樣才能相互共生,進而創造與當地需求密合度高的價值。

當一個有尊嚴的農夫,吃自己、靠自己、做自己

​農夫除了耕作,還能出書、在海內外演講,甚至到香港開國際會議?對穀東俱樂部創辦人賴青松來說,這是2004年到宜蘭種田時,完全沒預料到的發展。
 
賴青松的目標只有一個——當一個有尊嚴的農夫。他拋下碩士學歷光環,來到宜蘭深溝村做友善耕作,建立起「預約訂購、計畫生產」的銷售機制。消費者在插秧前預購認穀,賴青松則依據認購數量規劃耕作規模,並公開生產過程,重建生產端與消費端的友善連結。
圖片

學員提出自己的提案內容和瓶頸,向穀東俱樂部創辦人賴青松請教實務上的建議。

​深溝村面臨的困境,和多數農村一樣:後繼無人、產銷失衡。但在賴青松證明友善耕作技術可行、穀東銷售機制成功之後,竟吸引許多擁有農村夢的年輕人投入耕作,連帶改變當地老農對農業和農村的想像,進而願意出租閒置的田地和老屋,傳授農務經驗,分享手上的資源。
 
現在的深溝村,聚集來自各地的青年農民。農忙時互相支援,農閒時就聚在一起聊天,激盪想法、舉辦活動,即便是天馬行空的計畫都能在這裡得到回應,甚至實現:食農教育、環境保育、農村電台、農村測候站、販售友善農作的柑仔店⋯⋯
圖片

深溝村的農友呂燕華帶領學員參觀販售在地友善農作及二手書的「小間書菜」。

圖片

小鶹米創辦人謝佳玲為學員們導覽深溝社區在地故事。

​然而,若沒有得到村民認可,就算有資金,外來者也很難在村裡發起行動。賴青松所扮演的角色,就是為新手農夫指引起點,從向誰租地、怎麼種田、何時插秧割稻、獲利模式如何建立,一直到融入地方和社群網絡,最後在這裡實現想做的事。
 
這就是賴青松口中的「半農興村」,一半是農民身份,一半在這裡追求自己的天職。
 
「在深溝村,那些田裡面工作的人,會讓你看到他的牙齒,因為他真心所願,喜愛農村,享受農民生活;這在人類歷史上從沒出現過。」賴青松挺直腰桿,以身為深溝村的農夫為傲。

書店除了是書店,還可以是什麼 ?


宜蘭舊城區早期因貿易興起,廟宇祭祀盛行,周邊產業應運而生,熱鬧一時;然而,有巔峰就有低谷,現今老店鋪所剩無幾,彼此緊挨,守著逐漸沒落的傳統產業。
 
舊有記憶的式微,對誰比較吃虧?在舊城碧霞街創立Stay旅人書店的林世傑認為,對長輩而言,經驗失傳是人生眾多遺憾之一,但對年輕人來說,這些記憶卻可能是往後20年宜蘭想像的線索。
圖片

Stay旅人書店創辦人林世傑,是宜蘭舊城文化的重要推手。

​許多年輕人透過網路和社會觀察,萌生為地方做事的念頭,卻找不到起始的線頭;掌握線頭的長輩捨不得將住在城市的兒女喚回接班,但又不信任外來者,於是形成長輩在街坊鄰里間求助,年輕人困在網上尋覓機會的狀況,「那我們能不能透過各種事情,讓兩者遇到彼此?」林世傑提出問題後,便以書店為基地,開始一連串的舊城文化行動。
 
透過舉辦市集、夜市、講座、工坊、導覽、電影院等活動,許多長輩紛紛離開自家客廳,走上碧霞街。從好奇、觀望,到參加活動、提供主意,甚至自願貢獻自家家當或絕活,長輩們和年輕人一塊同樂,並期待下一個活動的到來。
 
除了舉辦文化活動,林世傑和朋友們把在宜蘭城的所知所感,轉換成舊城地圖、舊城散步刊物、平安順興自釀啤酒等文化產品。透過這些實體產出,希望傳遞給訪客更多舊城的美好,也讓在地居民看見,這些年輕人如何將舊城風華,以自己的方式復興與再現。
圖片

Saty旅人書店實地參觀。

圖片

土土野青的香蕉分享如何與大自然共生

圖片

運用自然野草進行煮染與敲拓染的成果

​林世傑透過發起「各種事情」,和地方上的人們碰撞出認同與信任,也意外激起長輩們在地方活動上的鬥志,開始嘗試過往不曾做的事。
 
如今,街上的廟宇成為公共文化空間,平時會開伙邀大家圍桌吃飯、聊天;年輕人開始加入社區事務,並把公部門的資源一併帶了進來;長輩們把閒置空間清出來,讓年輕人在這裡實踐夢想。不少長輩還向林世傑要求:「我有房子,你幫我找跟你差不多的人來開店好不好?」
 
五年前,初到此地的林世傑是孤獨的,但每踏出一步,就激起新的迴響,「當越來越多人走進街道,一群人就有了力量。」如今,Stay旅人書店成為外界與舊城、新世代與舊世代的連結。
 
書店作為一個開放的文化空間,除了是觀點交流、凝聚共識的場所,林世傑想說的是,書店也可以是文化推動城市前進的友善提案;Stay旅人書店與舊城就是最好的證明。

不要被社會企業的定位限制發展

​學員張梓松說,自己參賽的提案是樹木共享平台,而穀東俱樂部的機制是很好的參考對象。
 
賴青松在剛成立穀東俱樂部時,並沒有將俱樂部定位為社會企業,只是單純想去解決產銷的問題,並架構出適用於每個深溝農夫的販售及穀東機制。然而,多數人在創業初始就把自己設定為社會企業,但往往只保留了理念,在實踐上卻綁手綁腳。
 
張梓松今日最大的收穫,就是提醒自己不要被社企這個框框給限制,「如果反向思考,至少我們可以先做到什麼樣子?而不是說一定要限制在自己的框架裡,結果一直想不出營運模式。」
圖片
圖片

在深溝村農友的協助下,學員們到田裡體驗插秧。

​和深溝青年農友聊過之後,張梓松發現,如果是維持生活開銷,在深溝務農的利潤其實非常足夠,「青年如果知道這個數據的話,又有現成的銷售模式可以參考、有農友互助社群可以加入,務農門檻就降低了,這對提升青年返鄉務農意願是很有幫助的。」

如果有機會落地生根的話,就落下去吧

​學員張芸瑄和宋哲名,來自樹德科大行銷管理系,參賽的提案主軸是將屏東二崙村轉型為藥草社區。
 
「二崙村很喜歡年輕人來,他們也希望社區的發展有所突破。」張芸瑄說,地方政府也很支持,但社區不太知道怎麼做,而出外打拼的年輕人更不知道自己的故鄉有這樣的資源,也就不會回家投入社區營造。
 
「我們不是屏東人,目前也還不夠深入地方。」宋哲名說,接下來會繼續努力,弄清楚自己的目標是什麼,然後用盡熱忱去做,「如果有機會落地生根的話,就落下去吧!」

TiC100社會創業競賽 鼓勵創造新價值

ㄓ「TiC100社會創業競賽」由台灣社會企業創新創業學會主辦,研華文教基金會贊助,這幾年輔仁大學社會企業碩士班學程擔任協辦,今年經濟部中小企業處及財團法人台灣經濟研究院也加入支持。二十多年來,TiC100社會創業競賽鼓勵了許多團隊提出社會提案,今年更有一百一十支團隊報名參賽。
 
國際創新創業發展協會顧問蔡適陽表示,今年參賽者共有三百六十五位,來自八十一個系所和五十五個企業、組織,甚至還有來自非洲的隊伍,面向相當多元。對於越來越多人參與競賽,蔡適陽樂觀看待,也期許競賽能集結關心社會發展的人,讓台灣社會更好。
圖片

TiC100社會創業競賽工作坊在宜蘭舊城大合照。

1 評論
Peter Hartman link
1/13/2021 00:31:15

Love tthis

回覆



發表回覆。

    類別

    全部
    2016
    2017
    2018
    2019
    2020
    2021
    社區與社會創新
    社區與社會創新
    社區與社會關注議題

提供者 使用自訂式範本建立您的專屬獨特網站。
  • 首頁
  • 2023
    • 2023遴選辦法
    • 2023最新消息
    • 2020育成課程
  • 活動照片
    • 2021
    • 2020
    • 2019
    • 2018
    • 2017
    • 2016
    • 2015
    • 2014
    • 2013
  • 歷屆優勝團隊
    • 2021
    • 2020
    • 2019
    • 2018
    • 2017
    • 2016
    • 2015
    • 2014
  • 媒體報導
  • 歷屆資料
    • 2021 >
      • 2021遴選辦法
      • 2021 複選團隊
    • 2020
  • 社企爆米花
    • 2016入選計畫